Customize Consent Preferences

We use cookies to help you navigate efficiently and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s. You will find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all cookies under each consent category below.

The cookies that are categorized as "Necessary" are stored on your browser as they are essential for enabling the basic functionalities of the site. ... 

Always Active

Necessary cookies are required to enable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is site, such as providing secure log-in or adjusting your consent preferences. These cookies do not store any personally identifiable data.

No cookies to display.

Functional cookies help perform certain functionalities lik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website on social media platforms, collecting feedback, and other third-party feature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nalytical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how visitors interact with the website. These cookies help provide information on metrics such as the number of visitors, bounce rate, traffic source, etc.

No cookies to display.

Performance cookies are used to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key performance indexes of the website which helps in delivering a better user experience for the visitors.

No cookies to display.

Advertisement cookies are used to provide visitors with customized advertisements based on the pages you visited previously and to analyz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ad campaigns.

No cookies to display.

Categories
科學

發現皮膚微生物組

作者:紮克·安德魯德博士

描述多樣化和平衡的皮膚微生物群的健康益處,強調如何創造、護理和保持健康的皮膚。


您的皮膚含有一個微生物組,由一系列遺傳和生理上多樣化的細菌、真菌和古細菌組成。 在皮膚上建立家園的微生物,身體最大的器官,基本上是無害的。 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們被稱為共生(即兩個物種之間的關係,其中一個物種從另一個物種獲得食物或其他利益,而不會傷害或直接使後者受益),但許多物種對我們有益。 有些是有害的。

微生物在皮膚上的分佈由皮膚表面的生態驅動,而皮膚表面的生態因身體的地形位置、內源性宿主因素(例如年齡、性別和激素)和外源性環境因素(例如皮膚製品、紫外線輻射、衛生、飲食和藥物;格裡斯和塞格雷2011)。 您的皮膚主要充當物理屏障,保護您的身體免受外來生物和有毒物質的侵害。 一般來說,這種屏障是涼爽的、酸性的、營養貧乏的和乾燥的,但皮膚厚度和褶皺、毛囊密度以及汗液和皮脂腺位置的變化會產生多個壁龕(Byrd 等人,2018 年)。

在我們的身體中,我們有不同的皮膚微生物組,根據油脂和水分的存在分為廣泛的類別,例如:皮脂腺或油性(面部、胸部和背部);潮濕(肘部彎曲、膝蓋後部和腹股溝)或乾燥(掌側前臂和手掌)。 在這些不同的生態位中,由1000多種不同物種組成的數百萬種細菌,真菌和病毒仍然存在,但皮膚由幾種細菌物種主導。 例如,油性皮膚中的四種優勢物種(按豐度排序)是 丙酸丙酸桿菌(門:放線菌門), 表皮葡萄球菌 (門:桿菌), 結核硬脂棒狀桿菌 (放線菌),以及 頭葡萄球菌;在濕潤的皮膚是 結核硬脂棒狀桿菌葡萄球菌, 丙酸桿菌,以及 表皮葡萄球菌;在乾燥的皮膚中是丙酸 丙酸桿菌結核硬脂棒狀桿菌, 有絲分裂 鏈球菌(桿菌)和 口腔鏈球菌 (Byrd等人,2018)。

一種真菌物種主導著我們的皮膚,馬拉色菌,一種酵母屬,它是一種在出生時定植我們皮膚的共生物種。 這些和其他共生和/或有益物種間接和直接地執行我們健康所必需的基本功能,其益處包括:

  • 防禦病原體
  • 促進傷口癒合
  • 增強屏障功能
  • 並調節皮膚細胞的遷移、代謝和功能。

我們將在這裡詳細說明其中一些健康益處。

抵禦病原體

我們皮膚的惡劣物理景觀是阻止病原體在我們的皮膚上定植的第一個障礙(Byrd 2018)。 然而,我們的皮膚微生物組也採用防禦機制,包括釋放抗菌肽、維持酸性 pH 值以及爭奪可用的營養資源以對抗潛在的病原體(Grice 等人,2009 年;伯德等人,2018年)。 例如,表皮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產生新型抗生素,導致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原體(Nakatsuji等,2017)。

我們的皮膚是天然酸性的,含有「酸性地幔」或微酸性薄膜,可作為潛在污染物的屏障。 酸性地幔是由皮脂腺分泌的油(或皮脂)與汗液中的氨基酸混合形成的。 共生細菌,如表皮 葡萄球菌,通過將皮脂中的甘油代謝(發酵)成短鏈脂肪酸,尤其是乳酸,幫助維持地幔(Salgaonkar 等人,2022 年)。 此外,乳酸桿菌sps。 (門: 桿菌),皮膚的次要居民,將皮脂中的碳水化合物發酵成乳酸,也有助於皮膚的酸性pH值更高(Lebeer等人,2022)。 最後,皮膚上的共生菌和有益細菌適應在相對惡劣的皮膚生態系統中茁壯成長,利用稀缺的營養物質,並佔據排除潛在病原體的利基空間。

增強免疫系統

皮膚微生物組中的微生物可能充當警告信號,提醒您的免疫系統注意入侵的病原體。 當我們的皮膚屏障被打破,共生菌和致病菌之間的平衡被破壞時,可能會導致皮膚病甚至全身性疾病(Liu et al 2023)。 皮膚微生物組通過誘導調節性T細胞來説明建立免疫耐受性,這些細胞有助於調節細胞反應並維持體內平衡(Tirosh等人,2018)。 此外,皮膚細菌產生的脂磷壁酸有助於招募和成熟肥大細胞,這是一種對抗病原體的白細胞(Weckel 等人,2023 年)。

癒合傷口

您的皮膚微生物群可以説明您治癒和控制有害的炎症。 通常,共生皮膚微生物組與參與皮膚傷口癒合的多種細胞類型之間的相互作用調節免疫反應並促進物理屏障的恢復(Tomic-Canic 等人,2020 年)。

我們皮膚微生物組的健康程度由我們決定。 以下是創建平衡皮膚微生物組的兩個重要提示:

首先,用保濕的生物護膚品犒勞自己。 外用益生元、益生菌和後生元已被證明對治療某些炎症性皮膚病(如痤瘡、酒渣鼻、牛皮癬和特應性皮炎)有益(Lee 等人,2021 年;哈比布丁 2022;德阿爾梅達等人,2023 年)。

其次,照顧好你的腸道微生物群。 您的皮膚和腸道微生物組串擾形成腸道-皮膚微生物組軸(De Pessemier 等人,2021 年)。 多種皮膚病,如特應性皮炎、牛皮癬、尋常痤瘡、頭皮屑,甚至皮膚癌,都與皮膚和腸道微生物群的生態失調有關。 因此,這些微生物組的健康與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組密不可分。

對於尖端的皮膚微生物組護理,每天使用Postbiotic身體蛋奶酥,並使用LoveBiome的每日3系統照顧您的腸道微生物群。


作者簡介

Zach Aanderud擁有博士學位,是楊百翰大學微生物生態學和生物地球化學教授。 他在俄勒岡州波特蘭出生和長大,並在楊百翰大學、加州大學大衛斯分校和密歇根州立大學接受教育。


引用

Byrd AL,Belkaid Y,Segre JA(2018)人類皮膚微生物組。 國家微生物學修訂版 16(3):143-155。 DOI: 10.1038/nrmicro.2017.157

De Almeida CV,Antiga E,Lulli M (2023) 皮膚護理和皮膚病治療中的口服和局部益生菌和後生元:簡明回顧。 微生物 11(6):1420。 DOI: 10.3390/微生物11061420

De Pessemier B 等人 (2021) 腸道皮膚軸:微生物生態失調與皮膚狀況之間相互關係的當前知識。 微生物 9(2):353。 DOI: 10.3390/微生物9020353

埃利亞斯 AE,麥克班 AJ,奧尼爾 (2021) 皮膚微生物群在調節皮膚炎症中的作用 – 來自腸道的教訓。 實驗皮膚醇30:10 1509-1516。 DOI: 10.1111/exd.14420

Grice EA和Sefre JA(2011)皮膚微生物組。 國家微生物學修訂版 9(4):244-253。 DOI: 10.1038/nrmicro2537

Habeebuddin等人(2022)外用益生菌:不僅僅是皮膚深處。 藥劑學 14(3):557。 DOI: 10.3390/藥劑學14030557

Lebeer S 等人 (2022) 用局部應用的 乳酸桿菌選擇性靶向皮膚病理和炎症。 細胞報告醫學 3:2。 DOI: 10.1016/j.xcrm.2022.100521 Lee YH, Verma NK, Thanabalu T (2021) 益生元在特應性皮炎預防和管理中的應用。 J 豐克食品 78. DOI: 10.1016/j.jiff.2021.104352

LoveBiome